综合实力明显增强
地级贵港市成立20年以来,桂平市历届党委、政府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,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奋发图强,桂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先后圆了“高铁梦”、“高速梦”和“大藤峡梦”。
2015年,桂平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0多亿元,比1996年增长4.4倍;财政收入14.71亿元,比1996年增长8.5倍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多亿元,比1996年增长16倍。桂平市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、全国双拥模范城、中国**旅游城市等系列殊荣。
项目建设硕果累累
“郁江二桥建设,是广大市民关注的民生话题。施工方要在保证质量、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加快施工进度,让大桥早日建成通车。”5月18日,贵港市委副书记、桂平市委书记钟畅姿在郁江二桥实地调研时强调说。
郁江二桥是桂平城区迎宾大道连通桂平高铁站的节点工程,预计总投资为3.19亿元,桥梁全长1358米,其中主桥长510米、引桥848米,于2014年10月开工建设,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额的50%以上。
20年来,桂平市始终坚持把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大力推进项目建设。翻阅桂平市政府工作报告发现,“十五”时期,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多亿元,是“九五”时期的3.81倍;“十一五”时期,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0多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的6.09倍;“十二五”时期,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逾800亿元,是“十一五”时期的2.5倍。
工业“短腿”变粗变长
6月2日,桂平市市长陈锦秀主持“市长服务企业接待日”活动,与新权业、高贵、灵海、新金盛等陶瓷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,着力为企业排忧解难。
“要以‘企业服务年’活动为契机,让‘市长服务企业接待日’成为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。”陈锦秀说,各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理念,依法依规为企业解决融资难、用地难和招工难等实际问题。
近年来,桂平市实施“工业兴市”、“工业强市”战略,开展“六个年”活动,助力工业“短腿”变粗变长。目前,总**面积39平方公里的长安工业集中区已初具规模,逐步形成机械制造、建筑陶瓷、生物化工与制药、服装针织、农产品加工、船舶修造等特色产业集群。
有关信息显示:2015年,桂平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40多亿元,比1996年增长23倍。三次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52.5∶24∶23.5调整为2015年的20.4∶48.7∶30.9,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。
现代农业风生水起
初夏时节,记者在桂平市马皮乡水秀村“万亩富硒水稻基地”看到,连片的富硒水稻长势喜人。基地负责人徐彪斯说,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的模式,今年发展3200多亩,到明年超5000亩,三年之后超万亩,可辐射周边乡镇的14个村、1100多户贫困户。
这是桂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。20年来,桂平市因地制宜,大力发展特色农业、生态农业、品牌农业,着力推进“一乡一业”、“一村一品”,做大做强优质谷、木薯、茶叶、水果、畜牧、家禽、黄沙鳖等10多个特色产业,促进产业扶贫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“目前,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10多家、家庭农场390多家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。”桂平市农业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说,全市获得无公害产品、绿色食品、**地理标志产品的农产品37个,西山茶荣获“广西休闲农业十佳名品”称号。
据悉,2015年,桂平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逾100亿元,比1996年增长1.8倍;农民人均纯收入9635元,比1996年增长6倍。
旅游产业欣欣向荣
前不久,北京专家团到桂平市开展“艺术城市”建设实验区项目调研活动,对当地的地理位置、风光名胜、旅游资源等津津乐道。
“市境内拥有西山风景名胜区、龙潭**森林公园、桂平**地质公园、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等***风景名胜。”桂平市旅发委负责同志介绍说,还有白石山、大藤峡、罗丛岩、中山公园、滨江公园、北回归线标志公园等景区景点。
桂平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,把旅游产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,着力创建“广西特色旅游名县”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市累计开工建设旅游项目9个,计划投资98亿元,其中竣工投入使用5个,软硬件设施日臻完善。2015年,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70多万人(次),旅游总收入60多亿元,分别比1996年增长4倍、120倍。
城乡面貌焕然一新
夜间,在桂平西山“朝阳亭”凭栏远眺,可见市区各条街道的路灯,与飞架黔江、郁江的大桥灯光,以及街道缓缓移动的车灯、高楼霓虹灯和万家灯火相辉映,彰显出一幅多姿多彩的动人画卷,夜幕下的市区犹如“大鹏展翅”……
20年来,桂平市通过多途径筹措资金,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致力“宜居宜业宜商宜游”,全力打造江滨特色的山水旅游城市,城市框架不断扩大。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96年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35平方公里。常住人口由20年前的10万增加到现在的35万。
桂平市完善门前、工地、客运和货运“四个三包”城乡管理制度,建立健全农村保洁、垃圾清运、资金投入等长效机制,“美丽桂平”乡村建设活动成绩斐然,城乡环境换了新颜。
社会事业增添福祉
桂平市蒙圩镇官桥村贫困户李琼枝,望着自家新居笑逐颜开。他说,“以前住的是破旧的瓦房,每逢刮大风、下大雨,村干部就过来叫我到邻居借宿。今年春,我得到补助1.82万元,加上自筹7万元,建起了新房子。”
近年来,桂平市加大民生投入力度,每年新增财力的70%都用于民生事业,人民福祉显著提高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全市发放各类救灾、低保、救助金19.8亿元;新建、续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.04万套,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798户,农村危房改造1.86万户;扶贫攻坚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4.5万人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桂平市科技创新力度加大,建成自治区级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3个,市级研发中心10个。新建2所中小学和9所幼儿园,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保持在90%和80%以上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%以上,新农合参合率达99%。